南航珠直召开2014年工作会暨职代会
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部长、市委政法委书记罗朝峰出席会议并讲话
市政协主席成联远主持会议并讲话。会议听取了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以及市政协视察昭阳、鲁甸、巧家、彝良、大关、永善6县(区)脱贫出列摘帽工作情况汇报,对2019年拟脱贫摘帽的7个县(区)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分组讨论,并审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。
要加强政治引领,把握性质定位,扎实推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。要最大限度发挥政协的优势,全力汇聚起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的磅礴力量。(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钱 江)。成联远要求,全市政协委员要聚焦脱贫摘帽,认真履职尽责,为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贡献政协力量。要把握政治方向,落实市委部署,扎实做好市政协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。
王忠指出,既要充分肯定成绩,也要正视差距问题,切实增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大决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。要抓住关键环节,突出重点任务,以更大的力度、更实的举措决战脱贫攻坚。九山二崖两块地,青山绿水带笑颜。
鲁甸6.5级地震发生后,龙头山镇当时最大的临时安置点是在龙泉社区灰街子村民小组,受灾群众住在帐篷里,帐篷达到3000顶,吃饭的村民最多的一天达到15000人,生活极不方便。如今的灰街子到处是楼房,群众安居乐业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3年恢复重建期间,我们的基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,但是看到群众安居乐业,我们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。涅槃重生的龙头山基础设施全面加强,产业发展,民生极大改善,群众生活水平超越震前水平,党委政府向灾区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集镇民房分12个片区统规统建,建成联排别墅,建筑面积19.8万平方米,还修建了1200套公租房。走进甘家寨新村,满眼都是一幢幢白墙灰瓦小楼。
◆通讯员 顾旭昌 邱家德2014年8月3日,鲁甸县发生6.5级地震,对于震中龙头山镇来说是一场灾难,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,谁也不曾想到鲁甸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。山美水美人更美,还有五股清泉水。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副支书欧廷虎高兴地说: 5年了,我们生活在花园式的小区,很幸福。甘家寨新村居民邹家荣养过羊,后来又利用自家两层半小楼开起了餐馆,主要经营龙头山椒林土鸡,他 24岁的儿子又跑运输,一年下来,全家人的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。
放眼望去,龙头山集镇已经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镇。如今的龙头山楼房矗立,街道宽敞整洁,绿树成荫,到处充满了生机,学校、卫生院、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,群众生活、就医、孩子上学都十分方便,大家都感到环境越来越美、生活越来越幸福了。居民杨凤说:5年了,我们的生活超过了以前,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,感谢党中央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,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李祥云也住进了楼房,安享晚年,他把现在的幸福生活编成了歌曲:美丽家乡龙头山,遍处是花园。
震后5周年,龙头山灾区人民生活的美丽幸福新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。整个集镇整洁美观、错落有致,街道规范,道路畅通,还建有小花园、水体工程。
我们有舒适的住房,有美好的环境,我们正向小康迈进……党委政府把集镇周边最好的地块拿来安置群众、建设学校、建设卫生院,在新老集镇安置了2000多户8000多人。龙头山镇镇长李昌甫介绍说,全镇建设了8个集中安置点,实现了群众户户安居。
70岁的李祥云老人见证了灾难的惨烈,他回忆说:地震以后,我被埋在废墟中,老伴遇难,孙子遇难,房子彻底倒塌,什么都没了,以后的日子咋过,当时都不敢想集镇民房分12个片区统规统建,建成联排别墅,建筑面积19.8万平方米,还修建了1200套公租房。如今的龙头山楼房矗立,街道宽敞整洁,绿树成荫,到处充满了生机,学校、卫生院、幼儿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,群众生活、就医、孩子上学都十分方便,大家都感到环境越来越美、生活越来越幸福了。山美水美人更美,还有五股清泉水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,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李祥云也住进了楼房,安享晚年,他把现在的幸福生活编成了歌曲:美丽家乡龙头山,遍处是花园。3年恢复重建期间,我们的基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,但是看到群众安居乐业,我们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居民杨凤说:5年了,我们的生活超过了以前,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,感谢党中央。走进甘家寨新村,满眼都是一幢幢白墙灰瓦小楼。
九山二崖两块地,青山绿水带笑颜。震后5周年,龙头山灾区人民生活的美丽幸福新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。
◆通讯员 顾旭昌 邱家德2014年8月3日,鲁甸县发生6.5级地震,对于震中龙头山镇来说是一场灾难,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,谁也不曾想到鲁甸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。如今的灰街子到处是楼房,群众安居乐业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放眼望去,龙头山集镇已经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镇。整个集镇整洁美观、错落有致,街道规范,道路畅通,还建有小花园、水体工程。龙头山镇镇长李昌甫介绍说,全镇建设了8个集中安置点,实现了群众户户安居。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副支书欧廷虎高兴地说: 5年了,我们生活在花园式的小区,很幸福。
我们有舒适的住房,有美好的环境,我们正向小康迈进……党委政府把集镇周边最好的地块拿来安置群众、建设学校、建设卫生院,在新老集镇安置了2000多户8000多人。70岁的李祥云老人见证了灾难的惨烈,他回忆说:地震以后,我被埋在废墟中,老伴遇难,孙子遇难,房子彻底倒塌,什么都没了,以后的日子咋过,当时都不敢想。
甘家寨新村居民邹家荣养过羊,后来又利用自家两层半小楼开起了餐馆,主要经营龙头山椒林土鸡,他 24岁的儿子又跑运输,一年下来,全家人的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。鲁甸6.5级地震发生后,龙头山镇当时最大的临时安置点是在龙泉社区灰街子村民小组,受灾群众住在帐篷里,帐篷达到3000顶,吃饭的村民最多的一天达到15000人,生活极不方便。
涅槃重生的龙头山基础设施全面加强,产业发展,民生极大改善,群众生活水平超越震前水平,党委政府向灾区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7年以来,我们按照能搬则搬、应搬尽搬、整村搬迁的原则,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6.24万人,探索创新进城、入镇、进厂、上楼集中安置模式,坚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、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、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支撑同步、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四个同步,以高质量的政策清、就业清、产业清、配套清、家底清五清行动,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持续发展、群众较满意。
70年筚路蓝缕,70年日新月异,70年春华秋实。一个U盘一道河长令,一段视频一份责任清单,昭通全市上下正是以这样的责任担当和创新举措,确保了长江上游 32 条支流条条水清岸绿,为确保长江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昭通人民应有的贡献。近几年来,我们顺应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,用老产业+新理念、新机制、新技术=新产业的理念,以 三个全覆盖推动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创新突破,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 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根本性转变,苹果种植规模突破60万亩,马铃薯规范化种植达310万亩,450万亩竹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,花椒产业规模达130万亩。这里红色基因根植,著名的扎西会议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转折、胜利的起点,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昭通儿女英勇向前、谱写新篇。
70 年来,我们抢抓机遇补短板,长期困扰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实现根本性突破,昭明通达梦想即将成真。二是突出做好产业培育文章。
全市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.9元增加到2018年的 889.5亿元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4元,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,到明年年底,全市各族群众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上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。抗洪抢险、抗震救灾、移民搬迁、脱贫攻坚,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,党的组织始终无处不在、作用无处不发挥,每一个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,都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更加关注和支持昭通的发展。为群山减负、为大山增绿,还自然以安宁,36.24万人的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、北部8个县(市)450万亩竹产业基地的建设,是我们坚持应搬尽搬、应退尽退相结合,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生动实践,也是绿化一方群山的有力支撑。